永康广告庆典
威风锣鼓的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,如雷鸣、石滚、空洞物体的碰撞等,模仿其声音的洪大、威严、旷远。我国古代有“鼓法天,钟法地”的记载。1980年,襄汾县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鼓”,证明距今约4000多年锣鼓已经产生;在甲骨文中,也已经有了“鼓”字。春秋时期,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的记载中,如“谏鼓、雷鼓”等等,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。
威风锣鼓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活动,或天旱求雨,锣鼓手擂鼓时赤着身体,以示虔诚。在霍州一带,传说尧王时代当地便有以鼓乐祭神的习俗。在临汾、洪洞一带,有关于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,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女儿回娘家,四月初八再到婆家,当地百姓都组织庞大的锣鼓队迎送,并相互竞赛,于是“威风锣鼓”应运而生。威风锣鼓是由鼓、锣、铙、钹组成的四个声部合奏形式。由于鼓声如雷,钹声清脆,锣鸣镗镗,威风凛凛,所以叫威风锣鼓。四个声部,各自独立,有分有合。不管出现哪个声部,鼓是核心,贯穿始终。一般铙可以伴以钹,出现重叠,而在铙击奏时,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。因此通常说:“有钹就有铙、有铙却无钹”的道理。
威风锣鼓同其他汉族民间打击乐一样,没有固定的音高,只有音响、节奏、力度、速度以及技巧,表乐曲的感情,她以连续击奏曲为主,富有色彩变化,其节奏稳健,强弱分明,声震长空,引人入胜。
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“锣鼓”,老百姓俗称“家伙”,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,由于它节奏明快,威武雄壮,无论是看还是听,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,所以也被称为“威风”。“威风锣鼓”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、影响最盛、流传最广、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。威风锣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临汾市境域的各县市区,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,都有自己的“锣鼓歌”。当地有民谚:“高兴不过娶媳妇,热闹不过敲锣鼓”。
在传统的鼓演奏中,有着多种的方式,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。盘鼓的表演,在整体的表演方式上就是一种独特,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感也是非常的特别。在四川地区的盘鼓有着两个地区的流传,在豫北地区的盘鼓出现,流传到现在与开封的盘鼓相比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。
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。三国时,魏晋将这里据后勤和官贵的休闲之地,鼓乐之盛非他方可比。武陟盘鼓对于研究黄河庆典等具有重大意义。
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节奏,鼓手们无法用“齐步走”的统一步法前进。因此,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,只要求鼓点整齐,不要求步法一致。
武陟盘鼓以打击乐器为主,主要是大鼓大镲,有二十四面鼓、十面镲。击鼓者保持一定队形,变化有序,或击打鼓面,或击打鼓沿,有轻有重,抑扬顿挫。击镲者排列在鼓队两边,根据鼓乐变化击镲,威猛庄重,声如霹雳。